点击上方蓝字或长按右边   

  腱鞘囊肿也称“滑液囊肿”,是发生于关节或腱鞘附近的囊性肿物,内含无色透明或微白色、淡黄色的浓稠胶冻状黏液。古称“腕筋瘤”、“腕筋结”、“筋聚”等。多因痰湿壅阻、凝于肌肤或因外伤跌仆、扭伤而致血瘀气阻,六淫外邪乘虚而入,痰凝气滞,腠理不开而形成。发病部位通常在腕背部与腕掌侧,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女性多于男性。

  

  腱鞘囊肿的发病机理尚未明确,一般认为与各种急、慢性外伤史有密切关系。腱鞘囊肿与关节腔或腱鞘滑膜腔密切相关,可因外伤后局部形成淤状物而成。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它是关节囊或腱鞘中多余的结缔组织发生黏液样变性所致。

  中医学中认为本病症系外伤筋膜,邪气所居,郁滞运化不畅,水液积聚于骨节经络而成。多因患部关节过度活动、反复持重、经久站立等,劳伤经筋,以致气津运行不畅,凝滞筋脉而成。

  

  一般症状腱鞘囊肿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青年和中年,女性多于男性。本病以腕背、腕掌侧桡侧屈腕肌腱及足背发病率最高,手指掌指关节及近侧指间关节处也常见到。偶尔在膝关节前下方胫前肌腱膜上也可发生这类黏液退行性变囊肿,但因部位较深,诊断较困难。

  检查时局部可触及一个光滑的包块,一般不超过2cm,有囊样感,有的囊内张力大,触之较硬,常被误认为骨性突起。因囊内液体充盈,张力较大,扪之如硬橡皮样实质性感觉。如囊颈较小者,略可推动;囊颈较大者,则不易推动,易误为骨性包块。重压包块有酸胀痛。个别发生于腕掌侧者,可压迫正中神经或尺神经而引起相应的感觉运动障碍。

  腱鞘囊肿一般出现在手腕和足踝,临床特点如下:

  (1)手腕部腱鞘囊肿:多发生于腕背侧,少数在掌侧。最好发的部位是指总伸肌腱桡侧的腕关节背侧关节囊处,其次是桡侧腕屈肌腱和拇长展肌腱之间。在腕关节掌侧的腱鞘囊肿,有时需与桡动脉瘤相鉴别,在切除该处囊肿时要保护好桡动脉、头静脉和桡神经浅支。腕管内的屈指肌腱鞘亦可发生囊肿,压迫正中神经,诱发腕管综合征。少数腱鞘囊肿可发生在掌指关节以远的手指屈肌腱鞘上,米粒大小,硬如软骨。

  (2)足踝部腱鞘囊肿:足踝部共有8个腱鞘:前方3个(胫前肌腱、拇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内侧3个(胫后肌腱、拇长屈肌腱和趾长屈肌腱)、外侧1个(腓骨长、短肌腱)、后侧1个(跟腱)。以足背腱鞘囊肿较多见,多起源于足背动脉外侧的趾长伸肌腱腱鞘。跗管内的腱鞘囊肿可压迫胫神经,是跗管综合征的原因之一。

  

  1.扬刺加艾条温和灸治疗腱鞘囊肿疗效观察

  治疗方法:治疗组:常规消毒后选用0.30mm×25mm华佗牌针灸针在囊肿四周沿囊壁呈45度角斜刺0.5~1寸,在囊肿正中直刺一根针,深度为0.2~1.5寸左右,视囊肿大小而定,深度达到囊肿最基底部,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其间行针3~5次。然后用艾条在囊肿四周及正中所刺毫针附近温和悬灸,至囊肿局部红晕而不起泡为度,每次灸30分钟。(2)对照组与治疗组相似,仅采取扬刺治疗,不施行艾灸。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6天为1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进行疗效比较。

  治疗结果:治疗组32例,临床控制6例,显效11例,有效1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8%;对照组32例,临床控制3例,显效6例,有效12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65.6%。结果说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疗效标准(自拟):临床控制:主要临床症状消失,囊肿消失。显效:主要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囊肿大部分消失或较治疗前直径缩小30%~50%。有效:主要临床症状减轻;囊肿直径缩小10%~30%。无效:临床症状无变化,囊肿直径未见明显缩小。总有效率为临床控制+显效+有效。)

  2.针灸治疗腱鞘囊肿

  治疗方法:囊肿局部常规消毒,采用扬刺法刺其正中,于囊肿基底部周围,用围刺法在四周各刺一针。针尖均刺向囊肿的中心,以刺破囊壁为度。留针30分钟,   治疗结果:本组98例,经1~2次治疗,按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评定结果,治愈96例,好转2例,无效0例。

  

  腱鞘囊肿以女性和青少年多见,好发于关节或腱鞘附近,腕背、腕掌侧挠侧屈腕肌腱及足背发病率最高。慢性损伤使滑膜腔内滑液增多而形成囊性疝出或结缔组织粘液退行性变是发病的重要原因。长期和电脑打交道的人士,手握鼠标时间过长,或是姿势不正确,都可导致手关节滑膜腔的损伤,而致病。由于腱鞘炎是由于反复过度摩擦引起的炎症,因此,患过这种病的人,一定要避免过量的手工劳动的方式。预防注意正确移植工作时姿势避免关节的过度劳损定时休息。

下面告诉大家缓解症状的艾灸疗法:

取穴:阿是穴(疼痛部位)

列缺

合谷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白癜风的图片
白癜风发病原因有哪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vojcm.com/zcmbjc/9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