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眼表鳞状细胞瘤(ocularsurfacesquamousneoplasia,OSSN)描述的是累及结膜、角膜、角膜缘的异型性增生改变,包括鳞状上皮化生、上皮内瘤变或原位癌,及鳞状细胞癌。既往研究认为手术切除达到切缘阴性是治疗眼表鳞状细胞瘤的金标准,现在认为局部化疗药物如丝裂霉素C(MMC)、5-氟尿嘧啶(5-FU)和干扰素α2b(IFN-α2b)可以辅助治疗甚至与手术疗效相当。近期Dr.DespoinaTheotoka发表在theOcularSurface(IF:9.)期刊上的文章报道了一位眼表鳞状细胞瘤患者,在药物治疗不理想且未开刀切除的情况下肿瘤竟“消失”了。这是怎么回事,我们一起来看看!

病例回顾

这是一位93岁的高加索男性,发现右眼结膜肿物。患者既往有左踝、面部、头皮等多处皮肤鳞状细胞癌病史,并且曾行手术和药物治疗,有30年的吸烟史,有多种免疫抑制剂无应答史。患者面部有红斑痤疮,未触及头颈部淋巴结。右眼最佳矫正视力20/25,前节像和HR-OCT如下。

a图:右眼7点到10点位角膜周边处可见乳白色新生物,伴临近角膜缘增厚。

b图:可见增厚的高反光上皮与正常反光的上皮组织间明显分界。

因患者拒绝手术治疗,于是给予患者局部化疗药物干扰素α2b滴眼液(浓度万IU/ml)每日4次点眼,4个月后肿物变化不大,于是换用1%的5-氟尿嘧啶每日4次连续使用1周、停药3周为一个治疗周期,重复使用。期间失访5个月,而在复诊时患者承认未遵医嘱使用5-氟尿嘧啶,前节像和HR-OCT发现肿物扩张(如图c、e)。

c图:右眼6点位到10点位角膜肿物覆盖近40%角膜(已长入视轴)。

e图:可见增厚的高反光上皮与正常反光的上皮组织间明显分界,肿物向角膜中央侵袭。

鉴于病灶的恶化,取2mm×2mm大小的活检两块(如d图),病理证明为上皮内瘤变伴高度异型性(如图f)。

医生建议手术彻底切除病灶,但患者迟迟未行手术。3个月后,患者复诊时肿物竟然完全消退,前节像和HR-OCT如下。随访1年未见复发。

g图:角膜透明,肿物消失。

h图:正常反光的上皮,未见增厚。

如何解释恶性肿瘤的“消失”?可能是免疫系统的功劳!

恶性肿瘤的自行消退是非常罕见的。肿瘤自发消退的定义是:未经治疗或未经充分有效治疗的肿瘤部分或全部消失。其发生的机制目前还不清楚,但有学者提出是由始动因素刺激了免疫调节系统。既往的报道中不乏皮肤肿物因病理活检或外伤消退的病例,其中以鳞状细胞癌最常见。

可能的机制是:肿瘤部位的外伤或活检不仅降低了肿瘤逃避机体免疫攻击的能力,而且使肿瘤特异性抗原暴露,被机体的抗原提呈细胞识别,刺激免疫防御系统,最终使得肿瘤消除。

小结

1.这是有记录以来报道的第2例眼表鳞状细胞瘤自行消退的病例;

2.该例肿瘤的“自愈”可能源于病理活检激活了免疫调节系统。

原文截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vojcm.com/zcmbwh/12474.html